欢迎来到北京新闻网

北京新闻网

夜幕下的高铁“精调师”

时间:2025-08-18 19:02:09 出处:汽车阅读(143)

8月6日晚20时,火热沸腾的西安逐渐被黑暗笼罩,但此时此刻西延高铁的施工却如火如荼开展着。青年刘斌背着工具袋匆忙地行走在枕木间,他一边认真的测量着轨距数字,一边在笔记本上做着详细的记录。当做包西高铁延西线有砟轨道精调精测精捣施工的西安局集团公司工务机械段青年突击队骨干,他和团队要在48天内要完成72.5公里线路、26组道岔的精调任务,这也是一场“与时间赛跑、与精度较真”的硬仗。

从零起步,啃下“新领域”硬骨头

“第一次摸到高铁扣件时,我连怎么区分型号都不知道。”他至今记得刚接到任务时的忐忑。在此之前,他的工作经验仍停留在普速铁路精调,轨距单项静态TQI目的是0.3,而本次延西高铁轨距单项静态TQI目的需求径直跃升至0.12,道岔精调更是从未接触过的“盲区”。

面对陌生的高铁扣件型号和复杂的道岔结构,身边不少同事看着劳务公司带来的专门设备,都劝他:“有劳务队干呢,他们常年跑高铁工程,咱跟着打打下手就行。”但前辈那句“打铁还需自身硬”在他耳边打转:“人家干得再好,技术握不在自身手里,下次遇到难题依然两眼一抹黑。”不服输的他开启了“恶补”形式。

他深知纸上谈兵无用,后续每次作业他都和同事全程跟班参与,寸步不离,从精调原理,到操作器械、判断难题点位,每一个步骤都仔细观察、反复询问。主动找劳务公司要来他们的精调方案和技术手册,收工后就在宿营车里对着图纸和方案反复探讨,将抽象的流程转化为自身领会的“操作图谱”。遇到图纸上难以领会的结构,他就跑到现场实物对照,用手机拍下细节反复琢磨。第一次独立调试时,他蹲在钢轨旁整整4小时,反复测量、微调、复核,手心全是汗,生怕错过全体一道程序,领会错全体一个要点。这种近乎“笨拙”的跟班把握、实物对照和反复实操,是他从“门外汉”迈向“技术通”的关键一步。

毫厘必较,筑牢“精度关”防线

在包西高铁延西线的精调现场,一组组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数字,构成了他和团队务必死守的“红线”。这场从普速铁路到高铁的技术跨越,不但是作业标准的升级,更是一场对“精准”二字的极致淬炼。

高铁精调的精度需求极高,多一分少一毫都得返工重来。对他来说,这场精度挑战最直观的冲击,是从普速铁路到高铁的“代际跨越”。“以前调普速铁路,差1mm或许不算事儿;目前调高铁,差0.1mm都得推倒重来。”刘斌说道。

旨在死死卡住这0.1毫米的生命线,他们设立了一套近乎严苛的流程。即便是调节过的点位,在完成一段距离后或第二天开工前,务必开展抽检复测,防范因温度变动或其他因素致使的微小偏差积累。“咱们的眼睛就是尺,但尺也会有误差,所以务必数字说话,反复验证。”刘斌着重。全体一次测量数字超出0.1mm的许可范围,不论位置多么隐蔽、调节多么难题,都务必立即返工,绝不含糊。正是这种对数字的绝对敬畏和对流程的严格实施,构筑起了高铁保证运行的精度基石。

昼夜鏖战,抢攻“时间窗”硬仗

“白天钢轨能烤鸡蛋,只好夜里跟时间赛跑。”他抹了把脸上的汗说。西安今年夏季持久高温让白天轨温飙升至七八十度,旨在确保作业轨温不超温,天窗点被压缩在每晚六点到次日清晨六点,12小时的夜间作业成了常态。

生物钟的颠覆是第一道考验。白天补觉时,宿营车外的鸟叫像“噪音”;深夜作业时,困意阵阵袭来,他和团队就用风油精提神。每天徒步6公里的巡查路,碎石硌得脚生疼,他的工鞋不到一个月就磨平了鞋跟。

棘手的工期负担使他务必把作业计划细化到“小时”,现场的一次天气突变,旨在赶在天亮之前完成当日测量工作,他和团队冒雨作业,雨水顺着帽檐流进衣领,测量小车屏幕上的水珠擦了又淋,他们用塑料袋裹住仪器防范损伤,当最终一组数字测完,每个人的工装都早已被汗水和雨水浸湿。

多方协同,织密“协调网”保证

“精调不是单打独斗,得让全体单位拧成一股绳。”72.5公里的线路涉及单位众多,协调不好就会耽误工期。

他和技术组每日专题日报中,除了技术参数和每日任务量完成状况,还单独设立一个板块,专门记录每日现场遇见的各种难题:“中铁一局需明日补充轨距挡板”“重庆劳务队的双头螺栓机需校准”……每天下午三点举行的协调会,众人总会把难题摆到桌面办理,在他和技术组的协调下,各单位从“各干各的”变成“协同作战”。

有一次去现场跟班,他发觉道岔与线路结合部十根枕木无人问津,两组人各执一词,十根轨枕成了“三不管地带”。在第二日施工协调会上,他将此难题提出,经过与道岔组和线路组的主动协调,最终确认道岔后十根枕木由道岔组将轨距调节至0~-0.5范围之内,并由线路组按现场状况开展调节,胜利办理了这一难题。

“作业质量达标,是对咱们工作最好的肯定。”他笑着说。眼角的细纹里藏着熬夜的疲惫,却闪着坚守的光夜幕重新降临,他又背起工具袋走向钢轨,手电光在轨道间移动,像一颗守护平安的星。在延西高铁的钢轨上,他用热爱对抗挑战,用精度守护保证,在毫厘之间书写着工机人的担当——这束夜幕中的光,照亮的不但是前行的轨道,更是万千旅客的回家路。

笔者:兰盾

分享到: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和图片整理于网络,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