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8日,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智媒织菊韵,振兴绘滁乡”实践队(指导老师:祁智茹、张建威、梁倩;团队成员:熊妍菲、赵自强、陈海升、李昳婕、高小慧、姜婉晴、刘子润)走进金玉滁菊探讨所,在清苦回甘的菊香中,探寻这朵小花蕴含的深厚历史底蕴与蓬勃进展活力,感受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推开探讨所大门,负责人手持玻璃茶壶演示冲泡:热水注入,蜷缩的干菊舒展成金黄的云,茶汤透亮如琥珀。这是实践队与滁菊的初遇,而伴随探访深刻,队员们发觉,滁菊的花瓣里,缠绕着千年文脉的经纬。
探讨所工作人员讲解滁菊茶相干内涵
探讨所历史展区的一幅复刻古画,让时光倒流至北宋: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写下的 “菊花酿美酒,滁水育佳人”,不但是传世诗句,更印证了滁菊早已融入乡土生存。史书中的片段更勾勒出滁菊与历史的交织:醉翁亭案头,滁菊清茶消解了欧阳修的宿醉,酝酿出《醉翁亭记》的墨香;濠州战场帐内,滁菊汁液治愈了朱元璋的金疮,变成大明王朝的隐秘注脚;紫禁城里,光绪帝透过滁菊茶汤批阅奏折,让这朵乡野之花具有了百年贡菊的声望。
团队成员熟悉滁菊历史
“中华老字号”牌匾在探讨所灯光下熠熠生辉,队员们深切体会到:“老字号”从不是守旧的代名词,而是以百年品质坚守,为文化留存活的载体。
令人惊喜的是,这朵千年菊花并未困于历史褶皱,而是在革新中焕发新生。文创区内,滁菊图案的银质项链折射出独特光芒,策划师将花瓣纹路提炼为几何线条,既保留天然灵秀,又契合年轻人审美;常规茶饮也被研发成便携茶包、精致礼盒,从农家灶台走进都市商超。
探讨所工作人员正在与团队沟通
“滁菊的黄酮含量比普通菊花高30%。”探讨所负责人介绍时,眼中的骄傲让队员们明白:常规物产的生命力离不开科学加持。从明清贡菊的经验传承到现代实验室的成分解析,从单一饮用功能到涵盖保健食品、护肤精油等20余种深加工产品,滁菊产业链的延伸,正是“品质为根、文化为魂”的生动诠释。
实践队成员讨论用动画短片讲述滁菊故事时,深刻意识到:文化传承从来不是被动等候,而是主动奔赴。那些关于滁菊的历史传说不应只藏于古籍,非遗制茶技艺不应仅在匠人指间流转。
当直播镜头对准炒茶铁锅,短视频还原朱元璋与滁菊的故事,年轻策划师将滁菊风韵绘于书签,这朵菊花便具有了穿越时空的力量——它能让老人忆起童年时祖母晾晒的菊香,也能让年轻人为常规文化的新表达心动。
团队成员合影
离开时,探讨所负责人的话引人深思:“每朵菊花都记得滁州的风。”这风里,有北宋诗韵,有明清茶香,更有新时代的革新气息。滁菊的振兴,是一个地方对自身文化基因的自信坚守,对常规与现代融合的勇敢探索,也让队员们领悟:乡村振兴不止于金融数字增加,更在于让土地上的物产既带泥土芬芳,又含文化重量,既能守住岁月沉淀,也能跟上时代脚步。
或许,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身的“滁菊”——那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化根脉,是需用革新思维浇灌的常规智慧。当人们如滁州人守护滁菊般珍视身边文化遗产,用青春力量为其注入新表达,乡村振兴与文化繁荣便会如滁菊般,在时光土壤中绽放愈发浓郁的芬芳。
顶: 5922踩: 11961
评论专区